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蒙古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84農業(yè)網 時間:2018-03-14 作者:佚名 來源:網絡整理
在冬小麥各生育階段應加強以水肥為中心的田間管理,爭取穗大粒飽,確保豐收。根據(jù)呼圖壁縣的氣候特點,冬小麥春后田間管理的主攻目標歸納為“三促一防”,即:促返青,早培育壯苗;促蘗增穗,提高成穗率;促穗大粒多,壯稈不倒;防治病蟲害。由于國家對糧食政策的扶持,我縣冬小麥的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4400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6667公頃,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明顯。
一、種子準備
1.選用優(yōu)良品種
適于我縣種植的冬麥品種主要有:新冬17號、新冬18號、新冬19號、新冬22號、新冬24號、奎冬5號、9507等。
2.精選種子
采用風選、篩選,清除種子中的雜物,提高種子的質量和清潔度。播前統(tǒng)一購種,做到種子到位率100%。
3.藥劑拌種
冬小麥主要病害有銹病、白粉病和黑穗病,播前種子用25%多菌靈或15%粉銹寧拌種。
二、播種
1.種植密度
根據(jù)土壤肥力、品種、播種期確定種植密度。土壤肥力較高的地每667平方米保苗25~30萬株,每667平方米播種量13~15千克;肥力中等地,每667平方米保苗28~35萬株,每667平方米播種量15~28千克。早播和分蘗力強的品種宜稀些;晚播及分蘗力弱的品種宜密些;667平方米產量在400千克以上的田塊,以及前茬為棉花的地,667平方米播種量為20千克。
2.播種方式
我縣因地型及田塊所處部位不同劃分為3個區(qū)域,采用不同的播種方式:
①溝植溝播俗稱“四溝六行”,分布在沖積扇以南,一般坡度在14‰以上。播種時,在播種機前加裝寬底開溝鏵,在播種機后踏板處安裝局部鎮(zhèn)壓器。24行播種機順行播下,溝距0.9厘米,溝內6行。溝植溝灌有利于積雪保溫,提高冬小麥越冬成活率,保證灌水質量,細流溝灌,減輕表土沖刷。
②小畦播3.6×1.8米畦灌,24行播種機裝3.6米打埂器或是1.8米雙打埂器,播幅1.8米,12行懸掛播種機作業(yè),兩種機型播種作業(yè)主要在沖積扇緣及洼地地帶播種作業(yè),便于鋤草、條施肥和防治病蟲害,能提高早春地溫,蓄水抗旱和防止返鹽,同時滲水透光條件好,利于小麥生長。
③大畦播在條田內設10~30米不等寬度的埂子,條播后分段開挖30~50米的毛渠,分段灌水。該播種方式主要用于沖積平原部位,土壤質地為粉沙壤,含鹽堿較重。該方式利于洗鹽下堿,增加土壤含水量,利于小麥生長,便于春季田間管理。春耙可疏松表土,減少蒸發(fā)。
3.播種期
冬小麥播種期與植株生長發(fā)育和安全越冬有密切關系。播種過早,苗期生長過旺,形成較多的葉和分蘗,積累營養(yǎng)物質少,耐寒力不強,越冬后死蘗、枯葉多,還易受到麥稈蠅和銹病危害;播種過晚,冬前麥苗生長瘦弱,分蘗少,根系不發(fā)達,耐寒力弱。我縣在9月中旬~10月初地溫14~17℃時播種,在越冬前保證麥苗每株有2~3個分蘗。
4.播種深度
冬小麥播種深度為4~5厘米,為了出苗整齊,播后鎮(zhèn)壓。
5.播后管理
開挖毛渠,修整渠系,地邊用人工補種;查苗補苗,保證全苗;對“三類苗”加強管理,促生壯苗;防鼠和牲畜危害。
6.播前整地
播前整地質量達到“齊、平、松、碎、凈、墑”六字標準。早留地塊,采用“水打滾”方式整地,棉茬地塊采用“然苗子”方式整地。
三、越冬保苗
1.平整土地
地不平易澆水不勻,出苗不整齊,高處受旱,低處受淹,苗小苗弱,易受凍死亡。麥田做到消滅高包、低洼、陡坡,保證澆好水,使冬麥苗勻、苗壯,安全越冬。
2.適時冬灌
10月中旬至11月上中旬冬灌,使水分全部滲入土中,地面不易形成冰層。
3.防止鹽堿危害
土壤鹽堿較多的麥田,播前結合洗鹽壓堿,有利于冬麥越冬保苗。
4.早春排水
積雪較多的低洼地塊,融雪后進行排水,避免春苗受淹窒息死亡。
四、早春田間管理
冬小麥返青前后,及時春耙,疏松表土,減少蒸發(fā),防止返鹽,提高地溫,促進麥苗生長發(fā)育。一般在拖拉機能下地時用釘齒耙耙地。
五、施肥
1.基肥
播前施足底肥,每667平方米施二銨20~25千克、氮肥15千克,均勻撒到地里,立即耕翻。
2.種肥
已施足底肥的田塊,不帶種肥;底肥不足時,需帶肥下種,未施基肥的田塊,從肥箱一次性帶二銨5千克施入田內。
3.返青肥
早春追肥對鞏固年前分蘗、促進后生分蘗有良好的作用,特別對于晚播和底肥不足的麥田,效果明顯。667平方米施尿素5~10千克,可條施或撒施,施后耙地。
4.拔節(jié)肥
拔節(jié)始期追肥,對于促進幼穗分化、增加667平方米穗數(shù)有著重要作用,正常田塊667平方米施尿素8~10千克。
六、灌溉
1.返青水
地下水位高、冬季積雪厚、春季又能及時耙地保墑的麥田,可以不灌;反之要灌返青水,我縣一般在4月10日前后進行。
2.拔節(jié)水
冬小麥拔節(jié)后,分蘗基本停止,莖稈迅速伸長,幼穗正在分化,需要大量水肥。未灌返青水的麥田,拔節(jié)水適當提前灌;密度大、深耕、多肥的田塊,適當推遲灌拔節(jié)水。
3.孕穗水
孕穗水是小麥物質積累旺盛時需水最多的時期。適時灌孕穗水,有利于麥穗小花的分化,增加穗粒數(shù)。
4.揚花水
在抽穗、揚花期間灌1次水,對于促進小麥結實有很好的作用。
5.灌漿水
小麥開始灌漿至蠟熟以前,如果土壤水分不足,可以澆1次“跑馬水”,以利于莖葉內有機物質向籽粒運轉,增加籽粒重量。后期灌水根據(jù)天氣而定,雨天不宜灌水,以免倒伏。
七、化學除草
小麥在起身拔節(jié)期防除雙子葉雜草,每667平方米用二甲四氯250克,對水噴霧防除,若用2.4-D丁酯60~70克防除效果更佳,但我縣是植棉大縣,該藥對雙子葉作物的生長有影響。
八、化控
拔節(jié)抽穗期間,生長過旺的麥田667平方米用150~200克矮壯素,或用300毫克多效唑進行化控,促壯苗,防止基部節(jié)間過長,造成后期倒伏。
九、防止干熱風
干熱風來臨之前正是小麥灌漿后期,我縣一般在6月下旬。戈壁地帶一般可提前澆水,減輕干熱風的危害,同時可噴施石油助長劑原液,667平方米用量200克,但大面積噴施不易做到。
十、收獲
“麥熟一晌”,“八成熟、十成收”,小麥在蠟熟期即莖葉變黃、麥粒還能用指甲掐斷時收獲。我縣大部分采用機械收獲,損失率較少。
十一、經濟效益
糧食生產受到國家的扶持,每千克補助0.2元,小麥市場價1.42元,一級小麥單價可以達到每千克1.62元,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有所提高。種冬小麥一般成本在270~300元,按照667平方米產400千克計算,除去費用,每667平方米可獲純收入348元。
84農業(yè)網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